瞧瞧看 瞧瞧看
伊斯特河
人气TOP 5 剧集
8.3 2004 澳大利亚 已完结
纪录片
4.0
网友评分
  • 很差
  • 较差
  • 还行
  • 推荐
  • 力荐
8.3 647次评分
  • 很差
  • 较差
  • 还行
  • 推荐
  • 力荐
为影片《伊斯特河》评分
描述:以下文字by lake   David Barison 和Da
展开
详情页左横幅
详情页右横幅

相关影片

  • 片名:伊斯特河
  • 状态:已完结
  • 主演:Philippe Lacoue-Labarthe Jean-Luc Nancy 汉斯-于尔根·西贝尔伯格 Bernard Stiegler 
  • 导演:大卫·巴里松 丹尼尔·罗斯 
  • 年份:2004
  • 地区:澳大利亚
  • 类型:纪录片 
  • 频道:内详
  • 上映:2004-01-23
  • 语言:法语,德语,罗马尼亚
  • 更新:2024-06-02 05:41
  • 简介:以下文字by lake   David Barison 和Daniel Ross拍的一部长达189分钟的纪录片(2004)。Barison生于1972年,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读哲学。Ross是Barison的校友,最初学物理,后来碰到Barison转哲学。因为热衷于海德格尔的警句,想让人们知道海德格尔的理论今天并不过时。So, 他俩03年买了一部DV,从伦敦出发,顺着Danube河流,拍下了这部 公路哲学片子。先八卦这么多,同时承诺,不主动谈电影结构,不拒绝谈获奖情况,对于叙述部分的正误不负任何责任, 接着看:   The Ister是德国诗人Holderlin未完成的一部诗的标题,背景是Danube river。诗的开头是这样的:Now come fire! / Eager are we / to see the day。猜对了,电影也是这样开始的。第一个问题是:荷尔德林是谁。反正最后疯了。第二个问题是:荷尔德林同海德格尔什么关系。我读前者不读后者,所以只能简单的说,海德格尔在1942年开讲座,探讨诗歌的意义,技术的自然性,古希腊同德国当年的联系,政治和生存的本质,正好荷尔德林的《The Ister》正好可以满足海德格尔。   本片子逐句拆开这首诗,穿插进一些当代哲学家随意的观点。当然,不同地点的画面必不可少,最后是海德格尔朗诵这首The Ister, 最后的结尾,同开头一样,一只鸭子向前消失。我的简介这么多已经足够。OK, 接着八卦:片子中找到了三位哲学家,Bernard Stiegler,写过《时间和技术》,当然法国5月革命时做过几年牢。海德格尔的拥趸,同时推进老海的主题。提出Spirit, 片子的后面德国导演Hans-Jurgen Sybergberg有顶他的戏。   Jean-Luc Nancy, 探讨政治和意识形态。10分钟年华老去 里面,他在火车上向他的女学生讲人生的那个人,仔细想想。Philippe Lacoue-Labarthe:因为瞧不起海德格尔当年加入纳粹,同时拒绝道歉。出版过《艺术和政治》,搞政治的不是什么好鸟。不过他是个烟鬼,这点让我有认同感。 他还提到Paul Celane的一首诗,忘记了是那首,兴奋了一下。   Hans-Jurgen Sybergberg老帅哥出场,问,岂不机器也有精神 (spirit)?或许有,但肯定不是那种装在马桶里面,看女人在上面做什么的摄像机。   这些主题很大,探讨自然,技术,时间,存在,政治等等。最绝望的是Stiegler说了这样一句:什么是自然?自然已经沦为一种幻觉(in our time, Nature has become a phantasm)。这样的观点,虽然不怎么淫荡,但是够贱,够贱。   自然真的就是一种幻觉么?那么第一就是高呼原始社会好的艺术家,第二就是工业社会里快乐的淫荡的艺术家。可能还有其他。   电影叙述着当年,也混同当年的记忆,纪录着现在。生活真的可以叙述么?现在 真的就可以记录么?于是怀念那些以最拙劣的步子走着路的人。   这部纪录片帮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视角,但是很多难言之隐依然无法洗去,当然也并不幻想这种哲学方式带给我终极的对话。其实,属于自己体内的战争,还要继续扛下去。不过总有一天,这些终究消失,仅仅为自己生存的第二天而战(Tom Waits)。   的确,“我看到的你不过是我自己”。纪录片的故事讲完了,然后呢,刷卡,等地铁,上车,走人。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登录账号
网站公告

这是一条公告